慕尼黑大学教授做客欧美文学论坛
清华新闻网 通讯员:熊文苑
日前,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和外文系主办,为期10天的“欧美文学论坛”第六期举办。主讲嘉宾是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克里斯多夫·博德(Christoph Bode)教授。博德教授是慕尼黑大学现代英语文学系主任,欧洲科学院院士,2013年被授予德国功绩勋章。本次论坛由五次讲座和一次工作坊组成,涵盖三个方面:英国浪漫主义文学(British Romanticism)、未来叙事(Future Narratives)、文学史和文学评价(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Evaluation)。
首先,博德教授带领大家研读了部分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代表诗人的关键文本,如雪莱的《为诗辩护》(P.B.Shelley, Defence of Poetry)、布莱克的《嘲笑吧,嘲笑吧,伏尔泰、卢梭》(William Blake, Mock on, Mock on, Voltaire, Rousseau),华兹华斯的《汽船、引水桥与铁路》(Wordsworth, Steamboats, Viaducts , and Railways)和济慈的《拉弥亚》(Keats, Lamia),这些文字展现了在人类被异化和物化的工业文明背景下,诗人对启蒙运动倡导的工具理性的控诉和对诗歌追求的想象力的赞美。博德教授详析了拜伦的《异教徒》(Byron, The Giaour)一诗,认为该诗非但不是对“西方/东方”二分法的印证,反而是对这种二分法的解构,是一种“去东方化”(dis-orientation),多重叙事者及碎片化和多维时空穿插叙述使得本诗中的拜伦式英雄(Byronic hero)以他者形象出现在一个他本不属于的世界。
随后,博德教授介绍了他的最新学术成果——未来叙事(Future Narratives)。不同于以事件(event)为基本单位且单线发展(unilinear)的过去叙事(Past Narratives),未来叙事是多线发展(multilinear)的,其基本单位是节点(node),包含多种可能性。节点的存在是未来叙事的判断标准。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John Fowel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库弗的《保姆》(Robert Coover, The Babysitter)和萨波塔的《第一号创作》(Marc Saporta, Composition No.1)都是未来叙事书籍的典例,《罗拉快跑》(Lola Runs)和《滑动门》(Sliding Doors)则是未来叙事在电影中的体现。未来叙事具有开放性(openness)和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的特点,但它也是可逆的(reversible),叙事者总是可以回到节点重新选择。关于未来叙事的历史维度,博德教授提供了两种可行的解释:它可能起源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即概率微积分和概率论诞生的时代,也可能起源于人类史前两百万年,即人类脑前额叶进化时期。未来叙事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从网络游戏到保险政策到气候变化,现代生活和未来叙事所强调的概率论息息相关。
最后,博德教授论述了他对文学史的书写(The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和文学经典形成(Canon Formation)的观点。他不赞同将文学作品按其出版年代简单划分排序(periodization),因为在一特定时期内,并非所有该时期的文学都应被归入当时的主流文学流派;影响甚至塑造文学作品的因素不仅是当时的文学,更是过去文学的总和。文学史应该是一个有机的、连贯的进化史,因此它不仅应包括文学文本,还应囊括文学作品的接受史(reception history)。关于文学评价(literary evaluation),博德教授认为文学的价值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文学和艺术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具体的读者才有意义,但这并不等于鼓吹激进主观主义(radical subjectivism)。文学经典也是如此,没有一套适合所有读者的文学经典,经典对不同读者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但读者应该怀着开放和世界性的态度来阅读,正如19世纪英国诗人、评论家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所言,阅读并了解“世界上所知所想的最好的思想”(the best that is known and thought in the world)。
本期论坛由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外文系教授曹莉主持,王宁、陈永国、刘世生等教授参加论坛,清华大学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师生们积极提问并参与讨论,得到博德教授的高度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