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推绿能屋顶 首重安全与代价

deguo2017 德国科技 11月06日 0"
德国中文网

中央社   记者:林育立

德国是全球公认的绿能大国,全国目前拥有160万座发电设备,而且超过一半是家户屋顶装置的太阳能板,每年到了夏天中午,太阳能就成了电力供应的主力。

德国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的经验将近20年,回顾德国经验,有两点特别值得台湾借镜。

首先是安全。太阳能板长期暴露在外,暴风、火灾、下雪都会造成损坏,像是近期欧陆中部饱受暴风吹袭,阵风时速超过150公里,全国各地都传出太阳能板被吹落的灾情。

因此,在德国,打算安装太阳能板的民众和机关,除了找有经验的厂商,确保施工品质外,一般来说也会投保。毕竟,趸购价保证年限是20年,也就是说太阳能板至少要耐用20年,20年都能发电和卖电,投资能回收而且有稳定的收益,民众才愿意投资。

从德国经验来看,台湾多地震和颱风,屋顶又经常有违建,政府对太阳能装备的安全是否有严谨规范,以及保险公司是否愿意投入施工及设备品质的检验,将承保范围扩大到天灾,都将影响到民众参与发电的意愿。

其次,太阳能发电虽然能减少化石燃料的进口,进而降低碳排,却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德国在2000年开始实施趸购制度,当时电商用一度电约0.5欧元的价格,向用屋顶发电的民众买电,短短几年内,成功培植出领先各国的太阳能产业。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电效率的提升,法定的趸购价逐年调低,以减少社会大众的负担。目前,屋顶型太阳能发电的趸购价只有每度约0.1欧元,地面型的大面积土地开放竞标后,甚至只剩下约0.06欧元。

德国这套被台湾与世界各国彷效的趸购制度,特点是20年的超长年限,以及由政府出面保证的趸购价,能充分保障投资者权益;趸购价愈高,有屋顶的民众或机关发电的意愿就愈高,装置量成长的速度就愈快。

但支付趸购价的钱终究是全民买单,而且时间长达20年,过高的趸购价会导致太阳能业者只顾享受补助而失去竞争力。以全民利益为优先的政府,有责任逐年降低趸购价,以刺激厂商投入研发,降低开发和生产成本,让全民都能享受便宜的绿电。

因此,如何在新装置量的建设目标、产业竞争力、民众的参与发电、以及全民利益当中取得平衡,对台湾的决策者来说也将是一大考验。

CopyRight 2024  |  www.de-gu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