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德国政府正计划重整军备、扩大国防力量,但成千上万的德国民众本周末仍将参加传统的复活节和平游行。然而,曾在上世纪风光一时的德国和平运动,如今似乎已渐渐式微。
预计本周末,德国将有超过十万人参加全国约120场和平示威。与此同时,候任总理弗里德里希·梅尔茨领导下的新一届联邦政府正筹备在军备方面投入数十亿欧元,并计划通过志愿服役计划,将联邦国防军人数从目前的8.3万人扩充至2031年的20.3万人。
德国社会当前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呈现出复杂的矛盾。据民调机构Forsa在3月和4月进行的调查显示,54%的德国人担心德国会被卷入乌克兰战争,但真正愿意为国家作战的民众却不到六分之一。
今年的复活节和平游行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参与的每一场示威都有各自的诉求和对不同冲突的关注。但据德国和平运动协调组织“德国和平运动网络”成员克里斯蒂安·戈拉介绍,所有示威都有一些共同的核心主张:反对德国和欧洲“过度扩军”,呼吁通过外交途径结束战争,尤其是乌克兰和加沙冲突,要求拆除所有核武器,坚决反对在欧洲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戈拉表示,“我们必须指出,除了不断扩军,其实还有其他路径。政客们提供的解决方案,真的能带来和平吗?俄罗斯若占领了乌克兰,是否就会继续进军西欧?我对此表示质疑。”
戈拉强调,德国和平运动并非完全主张绝对的非暴力。“并不是所有参与者都彻底反对使用武力。我们的目的,是去探讨各种冲突存在的本质,以及这些冲突是否只能依靠军事手段来解决。”
柏林洪堡大学哲学教授、和平主义者奥拉夫·米勒认为,德国和平运动正处于数十年来的最低潮。“现在,如果你走上街头反对军备扩张,就很容易被怀疑是在帮普京说话,”米勒说。
尽管本周末的游行规模不小,但德国和平运动与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相比,确实大不如前。冷战末期、自由运动在东欧兴起之时,1983年,约400万西德人曾签署“克雷费尔德呼吁”,要求政府撤回在德部署中程导弹的承诺——这一诉求,至今仍出现在复活节和平游行中。
米勒指出,德国人对战争的恐惧不断上升,尤其是美国近期的不确定性更令民众感到不安。“德国人担心的是,北约的安全保障承诺是否还能继续生效。”
他认为,德国若恢复义务兵役制度,应同时提供非暴力公民抗争和公民不服从的培训作为替代方案。他指出,乌克兰部分地区在俄军入侵期间,已成功尝试过类似非暴力抵抗方式。
斯图加特大学社会学家安妮特·奥梅-赖尼克认为,自冷战结束以来,德国社会在安全议题上逐渐“转移视线”,更关注于生活压力。通胀、房租上涨、基本生存问题等社会焦虑使民众对战争问题的关注下降,而新自由主义经济体系和个人主义思潮也削弱了社会运动的动员能力。
“如今的社会氛围,已完全不同于六七十年代。恐惧情绪让人们更容易在立场对立中被迫选边。”她表示,政府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与民众对个人安全的关注之间,正形成日益扩大的落差。“和平运动必须设法弥合这道裂痕。”
与此同时,她也批评了德国当前的公共讨论环境日益极化,许多人因担心被贴上标签而不敢参加和平游行。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fD)目前支持率已接近四分之一,该党近年来也采取更偏和平主义的对俄立场,使许多传统左翼和平运动人士不愿被视为与其立场重合。
米勒认为,德国若必须购买武器,应将重点放在防御性装备上,例如防空系统、侦察技术和后勤支持,以便在必要时可迅速向北约东部边境部署防御部队。
不来梅大学的政治学者克劳斯·施利希特与斯特凡·亨塞尔也呼吁德国应前瞻性思考。他们在《法兰克福评论报》撰文称:“现在看似不合时宜,但若我们真正关心欧洲的稳定,就必须开始着手推动新一轮裁军进程。那份草率通过的军备空白授权,反而更应促使专家思考安全困局的出路。而这,正是和平研究的历史使命。”